-- 早餐加盟 -- : HiMall- 微型創業-加盟-創業: 2007.11
HiMall- 微型創業-加盟-創業: 2007.11

搜尋標籤

2007-11-26

神奇耳穴

-無法顯示請按此-

神奇耳穴


耳穴在改善微循環、鬆弛肌肉痙攣、降血脂、抗憂鬱、戒菸戒毒、減肥、美容、增強免疫力、改善視力、治療痛經、一切過敏疾病、保健和預防疾病都有獨特的效果。

耳穴不僅可以治療疾病,更可以預防疾病,甚至可以應用耳穴診視找出疾病。

因此,耳穴可以說是一種方便及簡單的保健手段,而且可以由病人本人親自來參與。

耳穴能及早知道疾病及早治療,身體就減少受到疾病的侵害和破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是死於藥源性所導致疾病。

世界上很少有老壽者是靠著長期服藥的,有病早預防,平常少吃藥,一旦病發了,可以選用非藥物療法(如耳穴療法等),以激發身體天然的抗病能力袪除疾病,減少肝腎負擔,即可達到抗衰老目的。

2007-11-16

甘麥大棗湯 打開憂鬱心窗

 

【郭嘯天】

憂鬱症是一種情緒失調的精神官能症,因時間的累積與壓抑而顯現。與其他
精神性疾病類似的是,憂鬱的起因非單一因素,涉及環境、人格成長過程、
身體生物性反應,以及環境急速變遷所引起的壓力等。

憂鬱症有不同的類型,諸如憂鬱症、輕鬱症、冬季憂鬱症、激動型憂鬱症、
退化型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精神病型憂鬱症、產後憂鬱症、老年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與身體疾病有關的憂鬱症……等。根據最近流行病學的調查
發現,20歲以下青少年的發病率有增加趨勢;而國人平均壽命增加,老人憂
鬱症罹患率也相對提高。女性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男性的兩倍。

中醫看法

憂鬱症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引起的一種病症。其臨床主要表徵為心
情抑鬱、情緒不穩、神情恍惚、多慮善感、心中煩亂、悲喜無常、易怒易哭
、肋脅脹痛、夜眠不安、不能自主、喉中如有異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
出,但與飲食無關(中醫稱為「梅核氣」)。引起本病的主因為內傷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欲求不遂,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
神失養、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氣機梗阻。本病又常見內傷虛火、鬱火傷陰,
故雖有火而不宜清降,有痰卻不可溫化,甘潤溫養當屬可用之方,其中又以
甘麥大棗湯為首選。

臨床經驗

甘麥大棗湯原方即用來治療「臟躁」,《金匱要略》說:「婦人臟躁,喜悲
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對有如神靈附體,不
明原因的悲哭、失眠、胃口不佳、頭痛、精神不穩皆有一定效果。

臨床近50年經驗,依辨證選出200名臟躁型憂鬱症患者,使用甘麥大棗湯治
療後,對臟躁型憂鬱症療效達八成六以上,尤其對失眠、悲哭的療效約有九
成五。臨床治療憂鬱症之失眠,當日改善效果約有四成三,一週內治癒失眠
約有七成一,大部分憂鬱症可在一個半月之內改善,少數療效不佳。舉例如
下:

一名62歲老太太,罹患憂鬱症已30多年,失眠數十年、晚睡晚起、胸悶、胸
痛、心悸氣促、腰痠背痛、頻尿、便秘、手麻、胃口不佳、血壓不穩、頭痛
、想東想西、絕望、感到孤獨、易激動,治療多年效果不佳,七年前來診,
經給予甘麥大棗湯12天,睡眠已有改善,一個半月後諸症均獲改善,繼續服
藥兩年,目前已有一年半未因憂鬱症來看診。

25歲女性,三年半前曾因憂鬱症失眠,想自殺,暴飲暴食,因服藥四個多月
,憂鬱症改善,且能安眠;近日又因興奮型憂鬱症睡不著,前來求診,此次
話多、有時又不愛說話、頭痛、精神肌肉緊繃、全身疼痛、頻尿、大便次數
多、搔癢,服用甘麥大棗湯一週後顯著改善。

32歲男性,六年前於某大醫院確診為憂鬱症,服藥半年多,症狀依舊,經投
予甘麥大棗湯三個月後,症狀明顯改善,其後斷續治療半年餘,已不再服藥
,偶爾失眠時再吃1~5天份的甘麥大棗湯。

辨證論治 不能獨沽一味

中醫認為,憂鬱症為虛火在內,服用甘麥大棗湯期間有些特異症狀為正常現
象,如:皮膚搔癢、噴嚏、咳嗽、咽痛、類似感冒或過敏、口舌生瘡等,不
可誤認為有外感或火氣大而誤治,當虛火消除時,則憂鬱失眠等現象自然會
消失。

中醫在治憂鬱症時,需要辨證論治,不能一味的只用一方,甘麥大棗湯雖然
有效,但仍應辨證用藥。

甘麥大棗湯組成皆是一般性食品,少有傷害性,這是此藥最大的長處。雖然
效果明 ,但不需要長期服用。

(作者為 中醫診所院長)

【2006/02/13 民生報】

※ 相關報導:

憂鬱症 另類觀點 
青少年自殺 憂鬱症居多 
BDNF蛋白質 左右自殺念頭 
憂鬱倉鼠讓人了解季節性失調 
美國研究顯示 有小孩比沒小孩憂鬱 
這裡痛,那裡痛... 因為憂鬱? 
缺乏社交記憶分子的老鼠不怕死 

解決困難的能力與共讀

女巫的赤道小築
http://tw.myblog.yahoo.com/witch-april/
張瀞文
晚上10點半,小茜在拖拖拉拉中終於將功課做完,媽媽看到聯絡簿上寫著「明天帶一隻活的動物來學校,並報告它的習性。」工作了一天的媽媽,在晚上10點半看到孩子的聯絡簿上出了這一招,她有何反應?
可能性(一):媽媽發脾氣開始罵女兒,又罵老師,出這什麼鬼作業,我現在去哪裡抓動物?去跟老師說抓不到活的動物啦!不用帶啦!
可能養成的孩子:不知自己的責任為何,不能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習慣性先責怪別人,自我防衛,自信不足。
可能性(二):媽媽罵小茜,為何不早點說?然後就開始張羅,打電話借天竺鼠,上網找資料,叫她先去睡,半夜坐計程車去拿老鼠,因為小茜怕老鼠,第二天一早替她提進教室。
可能養成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找別人替我解決就對了啦!我的責任就是媽媽的責任,依賴,表面上有點自信,實際上自信不足。
可能性(三):媽媽認真看著小茜,問她自己覺得現在該怎麼辦?讓她自己去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媽媽只是站在協助者的立場,譬如載她出門…,但是媽媽也可以因為自己已經累了一天而拒絕,讓小茜完全自己去解決,如果無法完成任務,也讓她自己負責任。
可能養成的孩子:願意負責,因為有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漸累積出解決困難的能力,獨立,自信心紮實。
如同大人一樣,孩子每天總是必須面臨諸多困難,然而,對於一個生活中的點滴都被爸媽一手包辦的孩子,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卻是沒機會自己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在學校被處罰,為了孩子的成績亮眼,而幫孩子承擔了過多責任,讓孩子在學校與家庭都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更嚴重的是喪失學習去負責任的機會,不懂得負責任的孩子,長大之後也不懂得關愛他的父母,不懂得關心配偶子女,更不會回饋社會與國家。
繪本中的故事主角常常都面臨著困難。大人若能超越複誦故事的形式,在共讀中帶領孩子深入每一個故事段落,體會主角的心境,以及他解決問題的難度與意願,看見主角有什麼條件可以解決問題,帶領孩子作角色交換,模擬問題解決過程,甚至,與孩子討論如果你的好朋友有這個困難,你要如何幫助他呢?
解決困難的能力也包括求助,求助不是要求別人替我負責任,而是「因為我是孩子,我需要大人支持我所不足的能力」,大人在支持的同時,不應過度責怪、批評,也不應過度介入去包辦所有過程。
大人要讓孩子知道,我們隨時都願意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即使他們闖下大禍,都會得到諒解,但責任還是必須自己負擔。如果孩子認定大人不願協助他,也不願原諒他,他面臨困難時就必須說謊,偕同朋友胡亂解決,學習了偏差的方法與價值觀,最後與父母親人越加疏離,常常就這樣走上歪路,甚至離家出走。
家長如果從孩子幼年就藉著親子共讀,討論問題的解決與負責任的哲學,並且在現實生活中,讓孩子體嚐負責任的樂趣,在解決問題中添增紮實的自信與創意,親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會輕易脫軌疏離的。以下以《聖塔菲的巫婆》來作導讀。
故事簡介
綁印地安女孩瑪妞艾拉的工作就是在長著仙人掌的沙漠中看管一群綿羊,某天她把整群綿羊弄丟了。
  為了找回羊,她循著羊群的腳印走,跟到了巫婆的鳥腳屋外頭,女孩很想掉頭逃掉,當她在思緒中猶豫時,巫婆的仙人掌樹籬竟然發出刺耳的聲音:「快滾開,你這個壞小孩!」
  瑪妞艾拉嚇壞了,卻深深吸了一口氣說:「好漂亮的樹籬啊!還會說話呢!」對樹籬的讚美起了作用,樹籬打開通路讓她進去了。
  她走到鳥腳屋的窗口,一陣雞叫響起,「快滾開,你這個壞小孩!」碼妞艾拉又再一次忍了害怕,讚美了鳥腳屋,門竟然自動打開了。
  突然一個更難廳的聲音出現:「進來啊,你這個壞小孩!」她看到了巫婆,肩膀上趴著一個尖角蜥蜴,巫婆前面的桌子上擺著一支刀,哪個孩子不嚇得發抖呢?
  巫婆說,「你把一大群羊給跟丟了,可不是什麼乖小孩,我要把你吃掉!」說完,得意地大笑,就把女孩往大鍋子裡一丟!
瑪妞艾拉當然很害怕,卻依然四處張望,她看到一個廚櫃上畫著奇怪的面具,就問:「那是什麼?」巫婆一邊把辣椒望往鍋裡丟一邊回答,那是放魔茶的地方,櫃子突然打開了,當巫婆看到有個空罐子時,突然像暴風雨一樣大叫,死到臨頭的瑪妞趁機問「怎麼了?」
巫婆說讓她青春永駐的仙人掌花用完了,一邊不忘點燃爐火,唉啊!瑪妞艾拉沒救啦!
  瑪妞突然大叫一聲,「我知道在哪裡?」霎時,巫婆變溫柔了,瑪妞開始跟她談條件,巫婆騙了她,答應採到花就放她與羊兒回家。最後巫婆當然有採到花,瑪妞卻難逃被煮的命運。
當水已經滾燙,巫婆迫不及待舀起一口湯來喝,這湯竟然是酸的,所有的乖孩子吃起來都是酸的。故事的最後,瑪妞艾拉逃離了被巫婆吃掉的險境,也找回她的羊,蜥蜴還變成她的寵物呢!
親師導讀DIY
  跟其他巫婆故事不同,其他故事裡的孩子都是因為飢餓、無知,在不知道這是巫婆家的情況下,闖進了危險境地,瑪妞艾拉則是在清楚明白之下闖進禁地,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讓孩子來揣測瑪妞艾拉為什麼一定要找到羊,是害怕被處罰?還是負責任的心態?讓孩子想像如果自己就是她,會怎麼做?
  瑪妞艾拉可以進入戒備森嚴的鳥腳屋,靠的是什麼能力?她靠的是問題解決能力,這其中有臨危不亂,以及溝通能力。我們可以藉著故事,與孩子討論並模擬遇到危險或是非預期情緒的反應方式。
  讓我們先與孩子討論乖孩子的定義,大人認為的乖小孩定義,小孩子是否完全同意?孩子認為的乖小孩定義又是如何?
  我們還可以與孩子一起另寫故事線,如果瑪妞艾拉沒有靠近鳥腳屋就回家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如果她不會讚美,又可以用什麼方式進入鳥腳屋呢?如果巫婆什麼小孩都吃,那瑪妞艾拉還能用什麼方式逃走呢?
  與孩子另外創作故事線,可以培養寫作能力,又可以在共讀增加驚艷的機會!這個故事如果按照傳統說故事的方式進行,不小心就會落入好孩子與壞孩子的教條裡,變成一本恐嚇孩子的故事書,如果抓住裡面的多元意涵,共讀可以引發很多不同角度的討論,也可以引出非常適用於目前環境的學習,促進孩子們的創作與思考能力。
 
 
親師導讀Q&A
Q:我是一個全職媽媽,在家裡照顧兩個孩子,一個小二,一個3歲多。當我要求老大自己洗澡穿衣吃飯,他就說妹妹為什麼不用自己洗澡…,為什麼她不用自己負責任,我就要自己負責任,這樣不公平!我每次都只能說,因為你是哥哥,他很不服氣,於是就發脾氣,我也跟著發脾氣,而且還處罰他,但是都沒有效果,反而母子越鬧越僵,導致他在學校也會有罵人與暴力行為,請問我該怎麼辦呢?
A:如果用哥哥比較大,做為理由來訓示老大,必定引發更多衝突,因為你是哥哥,所以你必須放棄享受媽媽的服務,這對他而言是難以接受的。你要繞過這個心結,從其他管道去教他自己負責任,讓他在負責任裡得到樂趣與自信。找幾本談論長大後在負責中享受樂趣的繪本與老大分享,也找一些以手足問題做為情境的繪本跟兩個孩子閱讀,都會有幫助。

2007-11-15

個人數位慈善事業

個人數位慈善事業

我們可以拋棄偶一為之的善行了。

◎偶一為之的善行難以持久

網路上偶而收到朋友轉寄而來的信件,標題可能是要求你幫助信中可憐的人,或者是要求你至少動動手轉寄這封信,說不定就可以找到能提供協助的人。

此類信件從尋找骨髓捐贈者,到尋找車禍現場的目擊者,到尋求金錢上的贊助,不一而足。通常這種信件筆者既不轉寄也不會主動提供協助,大略看一下內容知道有這麼回事,然後就直接刪除。

接觸網路這麼久讓筆者了解到,此封信件可能在網路上已經流傳半年,該獲得幫助的人可能早已獲得幫助,反而還因為不斷的轉寄而不堪其擾。而身為訊息的接收者,我們根本無從分辨是否該採取行動。

此類信件的流傳,足以證明人們心中都有個微弱的聲音,只要在不太麻煩的情況下,願意幫助別人。然而那個聲音是如此的微弱,以致於此類善行變成隨手轉寄的行為,或者偶一為之的激情,無法長久。

你上一次捐款的時間是什麼時候?上一次擔任社會義工的時間是什麼時候?人人都想著對這個社會做點有貢獻的事情,但是真正採取行動而又持之以恒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將慈善捐款提列預算

在感性層面上,筆者有個奇妙的體驗與發現:越貧困的人越需要對他人捐贈。什麼?都已經夠窮困了還要捐給別人?是的,正因如此窮困才會離你遠去。

真正富有的人都十分理解其中奧妙,因此他們對慈善事業熱衷而持續。「你會要求表示你缺乏,你願意給出表示你擁有」,長久下來你真的會擁有。這正是「與神對話」一書中告訴我們的宇宙運作原理。

然而,在理性的層面上,一個普通人要如何讓這件事情變成可大可久可執行,就需要花點心思。其實,我們只要 學習富有者的運作方法,再加上網路賦與我們的力量,這一點也不困難。

首先,富有的人對於 財富都會進行 管理,而對於慈善事業也不例外。一個最重要的觀念,是將捐助當成財務 計畫的一部分,定期提撥預算,並且確實執行。

對上班族來說,每月從薪水中提撥1%到5%都好,看個人能力。重點不在每個月捐多少(就算每個月捐一餐飯錢都好),而在於能持續捐助。個人慈善事業最忌諱一時激情大量捐款,保證你以後無法持續。

◎個人慈善事業透過網路經營

接下來是尋找捐助對象。幸運的是,網路上已有專門的慈善捐款機構,例如台灣智邦集團的智邦公益館(http://www.17885.com.tw  ,念起來是「一起幫幫我」的意思)。

富有者的慈善事業都是以事業體的方式進行,人多好辦事。然而一般人卻沒有這麼多時間去找尋捐助對象。智邦公益館平日即四處查訪需要幫助的對象並進行個案評估,透過此類網站,省去我們的時間。

每個月從網站上定期寄來的電子報 會告知最新需要幫助的對象,筆者在閱讀所有個案之後,會選定兩個對象,各捐贈台幣 500元,透過線上刷卡付款。養成習慣做善事,再也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了。

筆者從一年前開始這樣的捐助計畫,在過程中不斷遭遇各種誘惑。例如某些個案真的是很可憐,恨不得多捐一點。然而這正是需要克服的地方。能提撥的預算就是這麼多,都給你了,其他人就沒有了。

我們領悟到,「善心」與「慈善事業」是如此不同。儘管善心無限大,然而為了讓善心能持久,必須經營成制度化事業加以管理。我們必須清楚知道極限在哪裡。樂觀的是,我們知道這事情能長久做下去。

◎個人慈善事業的正確觀念

即使自己只能捐這麼多,也能幫助別人,更不需要因為每個月只能捐這麼多而感覺羞愧。因為網路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活在一個充滿善意的世界裡。每個人捐出幾十塊錢,最後需要被幫助的人總是獲得幫助。

我們相信其他人也是善的。網路讓我們瞭解,個人慈善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業,沒有「其他人」,這個事業不會成功,而「其他人」是如此之多,以致於成功幾乎已經獲得保證。

後來,有個到大陸工作的朋友成立網站(http://www.mamatown.org ),贊助偏遠地區小朋友的學費。贊助一個小朋友一學期的學費僅人民幣兩百元。你可以改變他的一生,再也沒有比這更划算的投資了。

我們領悟到第三件事,困苦是沒有地理分別的。透過網路,我們接觸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以往這樣的 資訊我們無從獲得,而現在這一切都公開透明而且有紀律的運作著。我們可以拋棄偶一為之的善行了。

網路來臨讓慈善事業平民化,這是網路對社會的正面貢獻之一。在感性上,我們因此得到喜樂,在理性上,我們沒有辜負上天給我們的智慧,用科學的管理方式讓這件事情得以實現,可大可久。 (文:黃紹麟)



--
網頁設計,網路行銷,網路開店,行銷網站,在家工作,應用教學
http://www.k-sh.net/

2007-11-12

台灣父母做得好嗎?

 
 
 
 
今年七月,《讀者文摘》做了一份亞洲八國的父母評比大調查,結果台灣的父母表現被評為八國之末。受訪青少年評為最低分的父母。評比刊出後,引起諸多討論。
 台灣父母真的有那麼差嗎?《天下雜誌》此次的「家庭教育大調查」顯示,其實台灣父母花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少,但是相處的品質和方法有待提升。
 
 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總體面貌,《天下雜誌》調查家中有國小學生的父母,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以及學校老師,分別探詢他們對目前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看法。

 
放學後的生活:補習

 家庭教育,從放學後的生活開始。檢視孩子放學後的行程,或多或少可窺見家庭生活的樣貌。
 
 調查顯示,近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課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待在那裡的時間,每天平均以一到三小時居多。但仍有近二成的小朋友,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
 
 這群「教改世代」的國小學生,補習的「行程」看起來並不輕鬆。三成七只補一科,有近兩成的學生補了四種以上的課程。
 
 週末假日也不能放過,近五成的孩子,週末假日也要補習,補習科目多為一到兩科。近五成的家長,每月花在補習班/安親班的支出,平均在六千元以上。如果以目前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約七到八萬來比較,將近一半的家庭,光是給孩子安親補習的支出,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以上。
 
 教改這十年內,補習班數量成長近六倍,補習的年齡愈來愈低。「沒辦法,大家都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起跑點只好一直往前移。」台北市家長協會會長包崇敏說。
 
 你問孩子,他們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嗎?超過五成的孩子說:不喜歡。

 
家庭相處,時間充裕,內涵貧乏

 單就時間來看,父母和孩子都還算滿意彼此相處的量。近六成的家長,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有四小時以上;超過五成的父母,每天和家人共進早餐;超過七成的家庭,會一起共進晚餐。
 
 超過六成的家長認為,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將近七成五的小朋友也認為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
 
 進一步探究親子相處時間的品質,會發現許多弔詭的現象。超過七成的父母說,每天,或常常和孩子聊天。但是孩子的回應卻不同。只有不到七%的孩子,每天和父親聊天談心。超過七六%的孩子,「偶爾」、「從不或很少」跟父親聊天談心。也只有近二○%的孩子,每天和媽媽聊天談心。每天和爸爸媽媽說話的時間,半小時以內居多。
 
 而聊天的話題,都是以「學校課業」和「學校生活」為主。可是孩子們最想和父母聊的,卻是「心情和情緒」。

 
親子共處時,最常從事的活動是什麼呢?

 三成五的小孩說:看電視。
 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說:做功課。
 
 受訪的家庭中,超過四成的家庭有兩台電視,二成二的家庭有三台以上的電視,可見電視宰制了家庭生活的重心。
 
 但是孩子們最希望爸爸媽媽陪伴的活動,前三名是:戶外旅遊、逛街買東西,以及打電動或上網。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教授黃迺毓分析,調查顯示,親子相處時間充裕,但是只是「在一起」,卻沒有深度的互動。
 
 長期諮商輔導青少年的作家,前教育部訓委會常委鄭石岩說,將近五成的孩子在安親班時間超過兩小時,很多時間拿來看電視,父母跟孩子講話的時間很少,使得孩子的大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校老師發現,很多國中小學生可以專注的時間愈來愈少,這跟孩子很少和父母談心、一起做家事,或參與社區聚會,使得腦功能發展受影響,有很大關係。
 
 如果把父母分開計算,三成九的父親覺得和小孩相處時間不夠,比例遠高於母親;和孩子聊天談心的頻率、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父親的表現都不如母親。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有超過五成選媽媽,只有一成八選擇爸爸。高叔貞強調,調查顯示父職是比較缺乏的,這也是未來學校性別教育應該加強的重點。
 
 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是個好爸爸,好媽媽,也有超過八成的孩子認為,跟父母在一起是快樂的。
 
 長期從事親子輔導的彰師大副教授高叔貞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家長和小孩的吻合度很高,相互滿意度也還不錯。
 
 高叔貞特別注意不快樂的「少數」。調查中,一三.四%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快樂,一四.四二%的孩子,覺得和父母相處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以「爸爸媽媽不了解我」居首。
 
 「近一五%的比例,如果乘以總人口數,就非常可觀,每個家庭製造出一個不快樂的人,整個社會就要付出多少代價?」高叔貞認為,少數的需求,也凸顯了最需要資源投入與協助的所在。

 
家庭教育:想要與需要的落差

 深入家庭教育的內在,調查中顯示諸多的矛盾和「不得已」。
 
 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最該培養孩子的前三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品格與價值觀、與人相處的能力。
 
 但是問家長,他們投入最多時間處理孩子哪些問題?排名第一的,仍舊是課業升學等競爭力。遠遠超過「應當」關照的品格、人際關係等能力。
 
 如果經濟許可,近八成的家長會資助孩子念到「愈高愈好」的學歷。但是超過一半的家長也認為,學歷愈高,不代表人生愈幸福快樂。
 
 小朋友也有同樣的矛盾。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最關心:身體健康和安全,以及課業升學。但是他們最希望和爸爸媽媽分享:心情和情緒。可是最希望爸爸媽媽幫忙解決的問題,還是「課業升學」居首。可見課業成績,已經是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最主要的焦慮來源。
 
 家長的矛盾,深受同情,卻似乎無解。
 同樣身為父母的高叔貞說,多數家長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想要」怎麼做,但是面對實際強調升學、成績的教育環境,學歷至上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家長也只能認知失調,把精力都放在「需要」的成績上。
 
 可以苛責父母嗎,恐怕也很難。家長和孩子的焦慮,反應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和貧乏。
 
 「我真的覺得應該要社會改革,而不只是教改,所有父母那麼焦慮,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真的太小了,今天如果我的小孩沒有在成績上保持領先,他也沒有太多選擇……,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如果父母的焦慮無法解決,沒有辦法讓父母很放心的話,怎麼有可能教改?」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說。
 
 雖然超過八成的父母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媽媽,但是詢問第一線的觀察者:老師,是否滿意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卻有超過七成的老師說:不滿意。

 
老師的不滿、家長的求救
 
 老師們觀察,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三大問題,分別是:家長沒有時間、家長價值觀偏差,和家庭經濟和資源不足。
 
 老師認為,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是:品格與價值觀、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緒管理。而培養上述能力,超過八成老師認為,家庭應該負起最大責任。
 
 但是近七成五的老師說,家長把家庭教育的責任都交給學校老師,一成七的老師說,家長把自己的責任給了安親班和補習班。只有五.五%的老師認為,家長扛起了家庭教育的責任。
 
 鄭石岩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品格教育,大家都覺得重要,但老師覺得家長要教,家長卻認為是老師的責任,最後反而落空形成三不管地帶。
 
 老師認為,父母最需要改變的是:多點時間和孩子相處、改變親子教養的方法,學習更多相關知識,以及學著讓孩子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老師認為,「時間」是家長最大的困難,但是家長自己卻說,「時間」不是問題,方法和知識才是。
 
 家長調查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困境,前三名是:無法理解現在小孩的心理、不知道怎麼教、不懂管教方法,另外就是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和干擾。
 
 台灣的父母,其實是孤立而無後援的一群。
 近六成的家長認為,台灣的企業或公司,是不鼓勵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超過八成的家長,不滿意政府對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援。
 
 「企業的目的是獲利,目前企業的做法,就是殺雞取卵,榨你十年,然後讓你提前報廢,這當然是家庭生活最大的傷害,」黃迺毓直言。
 
 而政府呢?「應該沒有人在想這個問題,」致力於落實「家庭教育法」的黃迺毓說。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再來一次,二成六的家長不願意再選擇生兒育女。如果仔細分析父親和母親的差異,會發現,父親願意的比例,遠高於母親。八成的父親願意生育孩子,但只有六成八的母親說願意。其中或可窺見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分工的傾斜,支援的缺乏,已經讓身兼數職的母親感到耗竭。
 
 「從這份問卷,我看到家長、老師都在求救,」黃迺毓強調,不論品格或價值觀,不是單一家庭或學校可以承擔所有責任。老師在師範體系上四年課,沒有任何一堂跟品格或價值觀有關。遑論父母。美國學者提出「生態理論」,就是把家庭和父母當成內圈,學校、教會和社區,提供「非父母非老師的其他成人」,塑造教育孩子的生態,共同分擔責任。
 
 長期在社區推動親子共讀和共學的黃迺毓希望,建構出社區也成為教養孩子的生態圈,分擔父母的教育責任。
 
 「這部份要單靠父母和老師,實在是強人所難,誰來教父母呢?難道人當了父母之後,就理應被要求、譴責?」黃迺毓強調,「家庭教育法」必須落實,提供給現在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足夠因應生命階段不同處境的知識和能力。
 
 台灣的父母們真的不差,只是需要幫助!。

 
一位母親的告白:我要怎麼讓孩子快樂?

 我本來是一個無所謂的媽媽,因為我自己成長的經驗讓我相信,念書是一輩子的事,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致,才是關鍵。但是我這樣的態度,卻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受到挑戰。
 
 我的女兒已經在一所已經比較不強調升學的私立女中念初一。但我不能適應的是,他們每週都有週排行,老師花很多時間排各科成績。每週拿回來成績單給父母看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會被影響的。我曾在家長會時跟老師反映,可否撤銷每週排行的做法,但是過程中才發現,其實我是家長中的少數,我的想法,和社會中的主流脈絡是不同的。
 
 後來我也屈服了,乖乖的為孩子請了家教。因為你作為父母,沒有辦法在小孩考的那麼差之後,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只要快樂就好。因為孩子的自尊是在整體環境中培養,她在家庭之外,學校裡老師、同儕的眼光,都會影響她對自己的看法。你必須配合大家玩這個遊戲,不能矇著眼睛說,我們自己快樂就好。
 
 我的孩子也變了,她原本散散的,現在跟我們去餐廳吃飯,都會帶著教科書,我會提醒她,有這個必要嗎?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
 
 這就是目前教育環境脈絡裡存在的現實,你怎麼能要求一個家庭,去對抗整個社會、環境的挑戰?
 

管理說故事---何時磨利鋸子

 --楊望遠

某人很吃力地在鋸一堆木頭,因舊的尚未鋸完,新的又送來,致愈堆愈多, 不得已只有再三延長工作時間。

有人好心提醒他:「因為鋸子鈍了,所以效率甚差,只要將鋸子磨利,即可改進日益惡化的情況。」

該人頭也不回答:「工作都忙得做不完了,那有時間磨鋸子?!」

好心者仍不死心,問道:「那你何時有空磨利鋸子?」

該人有氣無力應道:「等我鋸完這堆木頭再說。」

看起來像是個笑話,但在企業內類似情況比比皆是:

某企業總經理慨嘆現有幹部多不勝任,必須加強教育訓練,乃責成人事單位籌辦。

人事單位如火如荼地趕出了課目、講師、時程送核。

結果總經理批示:目前旺季趕貨,為免影響產銷,宜延至淡季再辦。

到了淡季,人事單位又原案送呈。孰料,總經理只批示:緩議。並末說明理由。

人事單位由高階主管囗中隱約得知原意竟是:生意不好,獲利衰退,那有閒錢辦訓練?

原來,許多企業對教育訓練的重視,不過是心血來潮的囗號罷了,

又如何能怨人才不濟與不繼呢?

某工廠一直延誤交貨,但訂單不但末超過產能,每月實際產量不過產能的 60%多,

令老闆十分不滿。而廠長一貫的理由為「機器故障率太高」。

老闆終於按捺不住,責問廠長:「為何不徹底檢修機器,降低故障率?」

廠長一副無奈狀,攤手道:「趕貨都來不及了,連假日都在加班,那能停機檢修?」

老闆質疑道:「不是可利用夜間下班時閒檢修嗎?」

廠長委屈道:「白天連加班已累了一天」

老實說,就算白天班斷然停機檢修也值得。

癥結在有沒有心根本解決交期延誤的問題;否則,所有解釋都是自欺欺人的藉囗。

不少人為了進修,買了不少好書,也希望能靜下來詳細批讀,故置於書櫃,

並下定決心:「有空時,要好好讀一些書。」

於是,書愈買愈多,時間卻愈來愈少,永遠抽不出空讀書。

思考


一個生物老師,發下考卷,讓全體生物科學生作答。

這考卷讓他很得意,因為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拍了好幾張照片, 摘取某昆蟲的一隻腳,放大,印在考卷上。

一整張考卷,就只有這麼一個題目,請學生依據這隻腳的特徵、節數、細毛等, 回答這到底是那種動物的腳?

看來,生物科學生的確是少不了觀察。

想想,對你我這種外行人來說,昆蟲的腳不都長得一個樣?

你我能分辨「蟑螂」的腳和「天牛」的腳,有什麼不同嗎?

一個學生看了這道題目,甩都不甩,交了白卷,就大搖大擺走了出去。

老師可火大了,大喝一聲叫住他:「你為什麼不回答,你不會對不對」? 學生照樣不理他,繼續走出去。

老師:「不會也得動腦筋啊,想都不肯想,這算什麼」? 學生還是不理他!酷吧!

老師忍不住了,一個箭步走到他面前,用手擋住了他!

老師:「你敢這樣不尊重我,我可饒不了你,說,你到底叫什麼名字?」

學生不疾不徐的,低下身子,捲起他一支的褲管!秀給老師看!

老師:「你在幹什麼?腳毛多很了不起嗎」?

學生終於開口了:「你不是問我叫什名字?不是看腳就該知道了嗎?」


看到這裡,你想到什麼?

高層主管喝令下屬做事,卻又不願意透露全貌,只給局部資訊,就要下屬發揮!

下屬一猜,再猜,三猜,猜猜猜?

猜錯,還被狗罵一通!

那你為什麼不會講清楚一點?

高層永遠搞不懂,有些事,執行起來很困難。

困難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高層根本沒動腦筋,

就想把責任丟出去,動腦的,永遠不是主管。

另方面,不動腦也就算了,連交待事情都不會,

交待不清楚,知道十分,只講兩分,效率、以及信任就這樣被犧牲了。

但是,別忘了,天下沒有不是的長官。

因為,是你自己沒聽懂,可不是人家沒講清楚。

長官怎麼可能沒講清楚呢?這不可思議嘛,說出去,也沒人會相信嘛,對不?!

2007-11-01

人的一生會遇上的四個人


(文章來自網路流傳)

人生就是為了找尋愛的過程,

第一個是自己,

第二個是你最愛的人,

第三個是最愛你的人,

第四個是共度一生的人。  


首先會遇到你最愛的人,然後體會到愛的感覺;
因為了解被愛的感覺,所以才能發現最愛你的人;
當你經歷過愛人與被愛,學會了愛,才會知道什麼是你需要的,
也才會找到最適合你,能夠相處一輩子的人。
但很悲哀的,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人通常不是同一個人;


你最愛的,往往沒有選擇你;
最愛你的,往往不是你最愛的;
而最長久的,偏偏不是你最愛也不是最愛你的,
只是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的那個人。


你,會是別人生命中的第幾個人呢?


沒有人是故意要變心的,他愛你的時候是真的愛你,
可是他不愛你的時候也是真的不愛你了,
他愛你的時候沒有辦法假裝不愛你;
同樣的,他不愛你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假裝愛你 。

當一個人不愛你要離開你,
你要問自己還愛不愛他,
如果你也不愛他了,千萬別為了可憐的自尊而不肯離開;
如果你還愛他,你應該會希望他過得幸福快樂,
希望他跟真正愛的人在一起,絕不會阻止,
你要是阻止他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表示你已經不愛他了,
而如果你不愛他,你又有什麼資格指責他變心呢?


愛不是佔有,
你喜歡月亮,不可能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臉盆裡,
但月亮的光芒仍可照進你的房間。
換句話說,你愛一個人,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擁有,
讓愛人成為生命裡的永恆回憶,
如果你真愛一個人,就要愛他原來的樣子─愛他的好,也愛他的壞:
愛他的優點,也愛他的缺點,
絕不能因為愛他,就希望他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
萬一變不成就不愛他了。

真正愛一個人是無法說出原因的,
你只知道無論何時何地、心情好壞,你都希望這個人陪著你;
真正的感情是兩人能在最艱苦中相守,也就是沒有絲毫要求。
畢竟,感情必須付出,而不是只想獲得;
分開是一種必然的考驗,
如果你們感情不夠穩固,只好認輸,
真愛是不會變成怨恨的。

 


你呢?找到了第幾個?
茫茫人海中,你遇見了誰?誰又遇見了你?

訂閱最新消息


addtomyyahoo4Subscribe in NewsGator OnlineAdd to My AOLSubscribe in RojoSubscribe with BloglinesAdd to netvibesAdd to Google
 訂閱部落格
 
-- 網路創業加盟 按我 -- : HiMall- 微型創業-加盟-創業: 2007.11